艾奇小说

首页 > 小说资讯 > 《道德经随谈》(范应元宋丹丹)完本小说大全_阅读免费小说《道德经随谈》范应元宋丹丹

《道德经随谈》(范应元宋丹丹)完本小说大全_阅读免费小说《道德经随谈》范应元宋丹丹

发表时间:2025-05-11 21:10:47

道德经随谈

陈大明、宋丹丹、李晓英/ 著 |短篇小说|连载中|ygxcx

这里为您提供正在热推的由“陈大明、宋丹丹、李晓英”大大原创的以范应元宋丹丹为主角的小说资讯小说,道德经随谈全文阅读。
小说介绍
主角范应元宋丹丹的小说推荐《道德经随谈》,文章正在积极地连载中,小说原创作者叫做“陈大明、宋丹丹、李晓英”,故事无删减版本非常适合品读,文章简介如下:从春秋战国时代以后,贤能政治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从内容而论,贤能政治作为一种政治设计,既可以指向君主,也可以指向臣下。指向君主时,往往带有理想的色彩。因为贤能不是与生俱来的,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,但不管是不是贤能,君主仍然是君主...
小说试读


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。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历史上,不少人把《道德经》视为“君王南面之术”,认为它讲述的是统治者的治国之道。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,就是《道德经》中多处提到的“无为”命题。何为“无为”?“无为”为什么会被认为是道家的治国理念?为什么要实行“无为而治”?我们在本章中寻找答案。
自古,名与利相连而生,不管是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,还是当今时代,名位引起人们的争逐,财货激起人的贪念。在名利的诱惑下,巧诈伪作的心智活动就层出不穷了,这是导致社会混乱与冲突的主要原因。老子在首先便提出了“三不”主张——不尚贤,不贵难得之货,不见可欲。
“贤能”是先秦时代的公共话题,一般都从正面理解,但老子对于当世贤能的动机表现和世人的态度都相当警惕,甚至予以否定。
为什么呢?你看,老子说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”。所谓“贤能”,一般来说,指的是领导者既有比较高的品德,又有比较强的才能。从春秋战国时代以后,贤能政治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从内容而论,贤能政治作为一种政治设计,既可以指向君主,也可以指向臣下。指向君主时,往往带有理想的色彩。因为贤能不是与生俱来的,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,但不管是不是贤能,君主仍然是君主。指向臣下时,就要现实得多,可以定作选拔使用的标准,有则用,无则弃。春秋战国时期,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,都在网罗人才,重用贤士,高度关注并以不同方式参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诸子百家,对由什么人来治理社会同样高度关注。但是对贤能这一概念,都有着不同的理解、不同的态度。
相对而言,儒家更重视的是贤德。早期儒家对“德”的强调,是因为人才往往出身低贱,在突破等级藩篱以求获得任用时,“德”起到了关键作用。孔子虽不特别注重贤士,但却标榜“君子”;孟子强调“贤者在位,能者在职”;荀子强调“论德而定次,量能而授官”,他们都提出发挥贤士和能者的作用。
墨家“尚贤”,虽然也重视“德”,但更强调的是以实际才能突破出身的局限,让底层贤能之士尽量受到重用,同时不回避“利”的追求,强调相应的尊重与报酬。
至于法家,首先强调贤者不可挑战君主集权,否则就要坚决打击。同时,法家相信“德”不可信不可靠,君主只能利用人趋利避害的心理,利用赏罚的手段,让各种人才的能力全面充分地开发出来。因此,在法家这里“贤”与“能”往往指的都是能力,不需要和“德”联系起来。
而老子所讲的“不尚贤”,未必直接针对墨家的“尚贤”。因为“尚贤”之说很有可能是当时流行的话题,只是墨家将其上升为一大主张。至于“尚贤”的内涵,西汉时期的河上公的解释是:“‘贤’,谓世俗之贤,辩口明文,离道行权,去质为文也。‘不尚’者,不贵之以禄,不尊之以官也。”把“贤”者认定为是华而不实、“去质为文”的浮夸之士。对于“不争”,河上公的注释是“不争功名,返自然也”。这就把“尚贤”理解为不看重实际才干,而追求那些徒有虚名的东西。这一解释虽然有道理,但结合下文来看,“贤”指的是那些会激发人心欲望、导致社会竞争的智者。在这些欲望里,当然包括功名之心,但实际上所指范围可能更广。
在老子看来,推崇“贤”者的后果,会导致许多伪装的言行,天下的乱源越难平。因为,社会矛盾主要体现为统治者和民众之间的矛盾,而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过分的贪欲和过度的“有为”。所以,老子在思考如何解决社会矛盾时,不是依赖“贤”人、“智”者的智慧和才能。在老子看来,精英不但没有解决社会问题,反而会增加某些新问题,尤其他们片面依靠某种制度措施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,可谓病急乱投医,治标不治本。与其做加法,不如做减法。“无为”和“反智”就是减法,消除争竞之心,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。
讲到这里,给大家介绍一则历史故事,这是南宋名儒张南轩和宋孝宗的一段对话。宋孝宗言:“难得办事之臣。”张南轩对曰:“陛下当求晓事之臣,不当求办事之臣。若但求办事之臣,则他日败陛下事者,未必非此人也。晓事”,也就是咱们现代语中“懂事”的意思,张南轩对宋孝宗建议要起用懂事的人,并非只用能办事而不懂事的人。贤且能的人才固然难得,但贤能之人又具有高明晓事的智慧,不炫耀不标榜,懂得因势利导更为难得。通过这则故事我们便更容易明白老子立言的用意了。
接下来,老子主张“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”。之所以“难得”是人为地赋予了它很大的价值。价值抬得越高,诱惑力就越大,有贪欲的人就会想方设法想要得到它,强者诉诸武力,智者诉诸谋略,不安分的人靠偷靠抢,无论是明夺还是暗取,都是祸害社会的行为。老子所指的“难得之货”不但是“奇货可居”的大货,而更多地指向权力。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”,名利本为浮世重,古今能有几人抛?欲望是生命存在的动力,它包括生存和生活的一切需要,但善的欲行可与信愿并称,恶的欲行就与堕落衔接,贪欲往往是纷争的来源,因此老子主张“常使民无知无欲”,具体说来是通过“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”的途径,使人心灵开阔断妄想思虑之心,满足人们的温饱需要,引导人们不断削弱和减少偏执,并使人们体魄强健,能够自立自足。
在这里,“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”中“心”与“志”指的是人的意识及心理,而“腹”与“骨”指的是人的躯体及生理。我们在前面讲过“无”和“有”是万事万物的两个方面,就人体而言,“心”与“志”属于“无”的方面,也就是精神方面;“腹”与“骨”属于“有”的方面,也就是物质方面。所以“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”这一虚一实、一弱一强正是辩证法的两个方面,讲的是心与身的和谐,精神与物质和谐统一。我们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,“虚其心,实其腹”重点强调的是关注民生,在当代社会有明显的务实性。
紧接着,老子提出“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”。“无知无欲”并非老子的一种“愚民”政策,在这里,“无知”的“知”是与“智”相通的,是指机关算尽的小心机小聪明;“无欲”的“欲”既指贪婪的欲望,也指有意为之、刻意孜求的人为过程。所以“无知”便是消解巧诈伪作的心智而保持心态平和,“无欲”便是消解贪欲的扩张而保持纯真朴质。这样,人们心态平和,欲望寡淡,自作聪明的人不敢轻易妄为,天下安定,自然就是“无为而治”。在这里,“为无为”并非什么都不做、无所作为的意思。“为无为”,首先是要为,然后告诉大家怎么去为;“无为”就是不妄为、不强为,按事物的本来规律去办事。因此,“无为”的“为”也就和违背的“违”意义是相通的。
总的来说,“节欲”和“无为”是本章的主旨。智巧和贪欲犹如缰索让人不得自由,消解智巧和贪欲是实现无为的前提,无为意味着国君对民意的顺应和引导,引导百姓过上一种质朴纯真、清净恬淡的生活。所以老子希望我们不要沉迷在名利的世界里面,应看清物质的本质,重视内涵,重视心灵品质的陶冶,重视心灵的富有。
(撰稿人:宋丹丹李晓英)

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半字书香回复书号86492

Copyright © 2025 冀ICP备14013349号-15 All rights reserved. 艾奇小说 侵权投诉 SiteMap